這個週六終於把借了好久的《釣愚: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》看完,是一本很淺顯易懂、引人省思的書,本書兩位作者更是來頭不小,雙雙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,這本則是他們耗時 5 年的心血!
---書籍資訊---
書名:釣愚: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(英:Phishing for Phools: 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)
原文作者: George A. Akerlof, Robert J. Shiller
譯者: 廖月娟
出版社:天下文化
推薦指數(滿分五顆):🧡🧡🧡🧡
--- Takeaways---
Phishing 在本書中從「網路釣魚」擴大解釋為「騙子為了一己之利,在水中布下釣餌,等待無知的魚兒游過上鉤」,且因為詐騙手法無奇不有,所以不管再怎麼小心大家遲早都會上鉤。這些上鉤的人在書裡也被細分為兩種:落入心理陷阱(1.被情感左右 2. 認知偏差)和落入資訊陷阱。
從 2008 年的金融危機、掌握人性的廣告商、讓人上癮的菸酒甚至到政治、食品藥物等,通通都是真實世界裡的各種釣愚,過去經濟學家總是假設人是理性的、且會為自己追逐最佳機會,也因此可以達成市場均衡;但作者指出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釣愚,只要人們出現弱點自然就會有人趁虛而入搶佔一筆(只要有釣愚的機會就一定會有人釣愚),也因此達到釣愚均衡。
肩上的猴子:也就是我們的弱點、抗拒不住誘惑的時候,書中指出就像有些人明知抽菸不好、明知不該再大吃不健康的零食,可是我們的選擇不總是真正對自己有益的,可能會不小心讓肩上的猴子對我們發號施令。
---總結---
失效的金融評等不再中立、人們以為可以信賴的投資商品都是次級房貸再包裝,這些都是當初金融體系崩潰的稻草;我們倒向當下且立即的利益,也不再堅持原先的初衷,最後走向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,但類似的事情卻還是層出不窮:藥品廠商贊助各種研討會試圖讓醫生為他們的藥品背書,在實驗中刻意忽視了副作用只強調藥效帶來的改善、政治競選上花大錢宣傳的候選人往往更受到選民注意,卻很少有人願意多想這些宣傳背後的錢是哪裡來的?如果真的都是讓企業收買的政治人物來掌權,那民主政治也勢必會受到金權政治的破壞、菸草產業在過去還曾自行籌辦獨立的研究機構,試圖混淆民眾認知,畢竟沒有相關背景的大眾很難分辨什麼才是真正的「科學證據」......。
書中在各章節詳細介紹了各類型釣愚的歷史事件和手法,讓人難過的是這些事情還是正在進行,作者舉的例子我都很能感同身受,不過好消息是社會上還是有那些挺身對抗釣愚的英雄,不畏困難也不嫌麻煩地推動了各類型可靠的認證或法條等,以各種方法來減少釣愚的發生;另外還有消費者意識的抬頭,消費者聯盟的活躍也促進了更多產品的檢驗、抵制那些無良的廠商。
最後的最後,作者做出的提醒還是「釣愚無處不在」,本書認為,如果我們能了解釣愚其實是一種普遍現象,只要人們出現資訊/心理弱點,就會被人利用圖利,經濟學家應該就能提早預期或發現導致金融危機的釣愚跡象;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自愚愚人,現代經濟下的自由市場確實帶來了更高水準的生活,但同樣的也帶來了釣愚讓我們受害。
---Murmur---
看完覺得這真的是很貼近現實的一本書,但也因為被點出了那麼多釣愚的情境和事件,我想或許在生活裡更積極地獲取資訊、更小心地選擇購買和投資,我們都可以降低被肩上的猴子操控和被別人圖利的機會吧!不管是不是對經濟學有興趣或是熟不熟悉金融市場,都蠻推薦可以來翻翻這本書的,也希望你會喜歡這篇心得,歡迎你留言交流囉:)
留言列表